台钓饵料的配置当然是为了适应鱼儿摄食的习惯和规律,那么鱼儿为什么会按照怎样的规律去觅食呢?
钓鱼人经常说春季水温低,鱼儿刚刚从冬眠中醒来,需要补充大量的动物蛋白来恢复体力,而随着气温水温升高,鱼儿的体力也慢慢恢复了,植物蛋白也同样可以满足需要,而随着秋季尤其是深秋的到来过度到初冬,水温下降,鱼儿为了准备过冬,需要补充大量动物蛋白来储藏过冬的营养。
这个道理非常对,问题是难道植物蛋白就真的没有动物蛋白更有营养吗?试想僧人一辈子不吃荤,难道身体不好吗?诚然,如果你做细致的研究会发现100克小米肯定会比100克蚯蚓含的营养成分(以蛋白为例)少很多。而春季鱼儿的体力有限,同样吃一根蚯蚓(比如5克,含蛋白2克。不是具体数据,只是个比方),比吃20克小米或粉饵(也含2克蛋白)消耗的体力小,也就是说鱼儿在耗费同等体力下觅食虫儿比觅食植物饵摄入的营养成分更多。这个原因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但我认为鱼儿喜春腥夏淡秋香冬浓的更重要原因是鱼儿多年,几千万年来形成的觅食习惯和基因遗传造成的。大家想想自然界的四季提供给鱼儿食物的不同就能明白其中缘由了。
春季,万物复苏,而此时植物刚刚开始发芽。惊蛰意味着此节气之后各种昆虫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水中的情况也是一样。此时相对来说自然界能提供给鱼儿的食物应以小虫小虾为主,而这些虫儿同时又能满足鱼儿冬眠过后体力不足而同时迅速补充体力的需要。
随着气温升高,到了初夏和整个夏季,植物茂盛,水草肥美,此时水中能提供给鱼儿大量的植物,而此时鱼儿的体力也基本恢复,可以以更大的活动量四处觅食,当然觅食到处可见的水中植物比春季容易的多。
到了秋季至深秋,随着各种植物结出果实,由于雨水冲刷,掉到地上的植物果实被冲到水里,同样水中植物也是结果时节,那么鱼儿此时无论摄食植物或植物果实都来的容易,因为自然界能给鱼儿提供这样的食物来源。
到了冬季,自然界能提供给鱼儿的食物会变的很少,有的只是植物根部,腐烂的植物,腐烂的动物尸体。此时鱼儿为了保存体力,不会四处觅食,当然如果“嘴边”就有,也不会拒绝。
通过一年四季自然界能给鱼儿提供的自然食物来源,我们就不难发现由于几千万年来的习惯使鱼儿代代相传下来的基因造成鱼儿在某个季节对某种食物更感兴趣。虽然有内塘鱼,有养殖鱼,但他们的基因是不会改变的,只会遵循这个万古不变的原则。只不过内塘鱼通过我们钓鱼人的一定时期的五花八门的商品饵的“驯化”,而某种程度上有所变化,但总原则不会改变。
春季:喜食虫儿,自然腥味更能诱鱼;
夏季:喜食植物,自然粮食本味更能诱鱼;
秋季:喜食果实,而果实大都带有香味,自然香味更能诱鱼;
冬季:活动量极小,自然大香,大腥甚至腐烂的臭味更能诱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