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柳江鱼类研究 于 2014-2-25 00:07 编辑
保持“弓”姿鱼离开水也能活 这事不新鲜 “把鱼‘弓’起来,即使两三个小时不沾水,鱼也不会死。”近日,网上的这则活鱼保鲜方式引发热议,鱼离水之后还能活一两天,这让不少网友觉得诧异。有鱼类专家通过实验证明,“弓鱼”的方式确实能让鱼离水存活一至两天。而这种“弓鱼”技术早已不是新鲜事,是一种在福建建瓯流传上百年的旱运鲜鱼技术,被称为建瓯“地粹”,已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后菜场买来的鱼再也不需用水养了。”日前,有网友在网上分享了一个活鱼保鲜的方法,即通过一种“弓鱼”的技术,可以做到鱼离水二三十个小时也不会死。具体做法是,在鱼唇处穿绳打结,随后将鱼身弯曲,用绑住鱼嘴的绳子延长线扎住鱼尾,使鱼儿保持弓姿就行。
鱼离开水也能活?大部分网友对这一方法持怀疑态度。有网友认为,“仅仅用一根绳子绑一绑就让鱼儿可以离水存活,这事儿听起来不太靠谱。”而一小部分网友还对把鱼儿绑成“弓”状的行为颇为不解,“这算不算是虐待动物啊,鱼被绑成这样都难受死了,怎么会还能离水活好几天呢?”
“弓鱼”技艺古已有之源自福建建瓯
“弓”起的鱼是否能够离水存活呢?有鱼类专家通过实验证实,“弓鱼”技术确实能让鲜鱼离水存活,根据鱼种和周边环境的不同,存活的时间也略有差异,短则十几二十个小时,长则三四十个小时。也就是说,“弓鱼”确实是一种可行的鱼类保鲜方式。
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后发现,原来,把鱼绑成“弓”姿保鲜的技术并非网友发明,而是源自福建建瓯一种流传了上百年的旱运鲜鱼技术——弓鱼。
在福建建瓯,普遍流传的说法是,“弓鱼”技术最早由一位名叫王创仔的渔民发现。为了方便自己的小儿子把鱼拎回家,王创仔用草绳将鱼头、鱼尾绑上,令人意外的是,用此种方法绑后的鱼不仅存活时间较长,味道也特别鲜美。于是,这种绑鱼的方法便在当地传播开来,并流传至今。
如今,在建瓯当地的活鱼市场上,被绑成“弓”状的鱼随处可见,人们对“弓鱼”这种方式早已见怪不怪。2009年,建瓯“弓鱼技艺”还被列入了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弓鱼”使鱼嘴、鳃盖打开离水也能吸氧
在正常情况下,鱼在离开水后,因为无法通过鱼鳃吸氧,存活时间一般是1-2个小时。那么,为什么“弓鱼”能改变“鱼儿离不开水”这一常规呢?
“最关键的一点是,弓鱼的方法让鱼嘴和鳃盖能张合,鱼在没水的状态下也可以呼吸。”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春光曾通过媒体解释过“弓鱼”技术保鲜活鱼的原理。据张春光分析,“弓鱼”使鱼离水能活是综合条件决定的。
一方面,鱼体被“弓”过之后,鱼无法挣扎,这就降低了剧烈运动需要的能量消耗,也减少了耗氧量;而更重要的是,“弓鱼”的方法让鱼嘴和鳃盖保持打开状态,空气可以直接从鱼的口腔进入,让鱼在没有水的环境下也可以保持呼吸。而普通情况下,鱼离水之后会剧烈挣扎,并且会因体力不支而无法一直用鳃盖张合吸氧,最终快速死亡。
“实验证明,‘弓’过的鱼活的时间大大超过人们想象的鱼活的时间。”
建瓯弓鱼绝技,让鱼回家可以养很久!
历史悠久的福建建瓯市,有一种奇特的绑鱼保鲜法堪称一绝,这就是“弓鱼”。相传在元末明初建瓯民间就有“弓鱼”之技,鱼离水后一般可活数日,便于长途运输、贩卖,为此绑鱼的技术一直沿袭至今。
在芝山街道豪栋村有一个“弓鱼”行家李松婢,今年四月曾到XX电视台《挑战英雄会》表演,二百秒绑二十条“弓鱼”的绝技闻名乡里。前几天我们在鱼塘边亲眼目睹了李松婢“弓鱼”的过程:他和同伴们在鱼塘中用渔网捕鱼,打鱼人相机行事,一抓到鱼,右手速捷从腰间抽出早已准备好的草绳,用牙齿咬住绳子的一端,另一端先把鱼尾的肛门上端缚住,再将绳的另一头穿过鱼唇扎牢,然后把鱼放入溪河活水中“吐污纳新”,过一小时后再行二次弓绑,即头部不动,尾部草绳由肛门下移到肛门上,使鱼弓弯成半圆形,随即把这种弓过的鱼串到一根竹竿上,骑单车或摩托车赶赴渔市。这种“弓鱼”离开水,鳃也能一开一合,当顾客在案板上把它们“松绑”后便会“啪啪啪”地活蹦乱跳起来。据介绍,这是因为鱼被捆得无法动弹处于一种“假死”状态,避免了体力消耗,反尔延长了生命。酷暑季节,把“弓鱼”放在阴凉潮湿处,保活三两天没问题。寒冷的冬季,可保活六至七天。弓过的鱼吃起来不但新鲜,而且不臭泥味。 建瓯“弓鱼”“新鲜保活、旱运不死”的传统特技,称得上是我国罕见的一种民间“鱼儿保活法”。
此地的“弓鱼”并非鱼名,而是塘鱼抓上来以后的一种绑鱼技术,为建瓯地方一绝。
福建省闽北的建瓯,池塘养鱼历史悠久。据说早在元朝末年(公元1368年),“弓鱼”之法已经流行。经过这种技术处理的鱼,不但腥味全除,离水后还能活好长时间。若长途运输,经数小时甚至十余小时后、仍保持鲜活。
绑鱼的方法是:用草绳的一端从鱼头经鼻穿唇,另一端在鱼尾部肛门下面打结,此为初绑。然后,将鱼放入活水中、头朝上,让其吐故纳新。数小时后,将绑鱼尾的草绳上移、鱼的肛门上部绑紧。因为把鱼弯成一张弓样,故名。
不知何故,“弓鱼”只能往鱼体的右侧绑,否则鱼就立即失去活力。六百多年来,这还是个谜。后备4斤以上的建瓯弓鱼只取鱼边,用老刀手切成大约1.5厘米的方块大薄片,再取菊花花瓣一小盘,扯成丝条,配上细嫩的韭菜、白菜芯、篙笋、大蒜、香菜等切成丝花,制作的“菊花鱼”香气扑鼻,吃起来别有风味,是当地一大特色菜。 (建德市水利水电局 吴成根)
家乡的弓鱼
◆李德富 弓鱼,建瓯一绝。 家乡建瓯淡水养鱼历史可追溯到元末明初,迄今大约六百余年。据说养鱼技术是由江西九江传入的。但“弓鱼”始于何时,始创何人,却无从考证。有人推测至少也有一二百年了。“弓鱼”现在看来似乎很平常,只能算作一项实用技术,但在一二百年前或许还算得上一项顶尖技术呢!你看,“弓鱼”至少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让鱼保持鲜活,解决了活鱼运输的难题;二是排除池鱼体内污泥腥臭,解决了鱼肉质量问题。“弓鱼”在夏天保活一至两天,冬天保活四至五天,仅此就够我们惊叹不已了。这“弓鱼”也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一项创造啊! 弓鱼,弓水之鱼也。渔农下鱼塘捕鱼时,把捕上来的鱼先用绳子一端从鱼鼻穿过,打结扎牢;再把另一端绑扎鱼尾部肛门以下。这叫“初绑”。初绑的鱼放入溪河活水中吐污纳新数小时,再进行“复绑”。复绑时头部不动,只把尾部绑扎移到肛门中稍偏上即可。把鱼弓弯,呈半月形状,鱼肚里的水留而不泄。“弓鱼”也有一些技术要领需要把握。否则达不到保活保鲜的效果,还会影响鱼的肉质。这种“弓鱼”方法,仅在建瓯一地流行。有人调侃为“地粹”。 曾听说因为弓鱼引发了一场官司的故事。“弓鱼”刚出现的时候,有人状告渔农把鱼用绳子绑了,鱼肚子鼓胀胀的全是水,惟利是图。官府遂去追查。当地渔农巧妙以对。把池塘捕来的鱼和已弓水的鱼,用同样煮法,下同样的调料,煮熟之后,让官府的人品尝,结果弓水鱼香甜可口,而未弓水鱼则污泥腥味重。两者一对比,是非曲直,便一清二楚了。官府明断弓鱼有理,并非渔农刁诈。从此“弓鱼”才算名正了。按现在的说法,“弓鱼”合法化了。这桩官司很有意思,它说明“弓鱼”技术得以流传至今也并非一帆风顺的。 早些年,常在芝城街头看到渔农捕鱼而归的情景:长长的竹篙,两端各挂着几十斤重的“弓鱼”,搁在肩上,跨上自行车,手不扶肩头的鱼担,有的扶着摆头,有的干脆双手叉腰,一辆接着一辆,俨然像一个车队。鱼担换肩时,手也不用帮,只靠着惯性。车队若无其事地沿街而行,就像车技表演一样,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留下了啧啧赞叹!这事倒难为街头岗亭的交通警察,他们心里在说:“不安全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许多地方吃不上鱼,而建瓯城关鱼摊沿街排开,大木盆里全都是鲜活的“弓鱼”。“弓鱼”还被运往邻县市场。建瓯鱼市让外地人羡煞,各地慕名而来参观学习,真是热闹了好一阵子,邻县农民兄弟也竞相找上门学习挖鱼塘和养鱼技术。现在养鱼技术已经普及开了,惟独这“弓鱼”技术很难输出。那时,恰好人民日报资深记者田流到建瓯采访。耳闻目睹建瓯红火的鱼市和独特的“弓鱼”,不禁怦然心动。写了《客来鱼入席》的长篇报道,发表在《 望》杂志上。老先生的一纸文章便让沉寂的建瓯“弓鱼”名播四方了。 家乡的物事总让我难忘和感动,“弓鱼”亦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