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自“钓鱼翁--土鲮,麦鲮,泰鲮,赤眼鳟等的区别”
在广东,常见的鲮鱼主要有三种:土鲮、泰鲮和麦鲮。
1、土鲮(柳州常讲滴七彩)
又名雪鲮。体呈梭形略偏扁、头小、吻钝、口下位,有须一对。头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尾柄长且尾叉深,鳞片中等大。体侧胸鳍后上方有数片宝蓝色半月形斑纹的鳞片,呈菱形分布。生活在水体底层,性活泼,喜在活水激流中游泳,游速快善跳跃,有逆水而逃的习性。以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主食。不耐低温,水温在7摄氏度以下则会被冻死。在精养鱼塘,1年可长到2两半,2年可长到3两半到半斤,4年可长到1斤。在水库中,1年可长到1两半,2年可长到3两,4年可长到6到7两,6到8年可长到1斤。
2、泰鲮 (红鲮)
原名露斯塔野鲮,又名泰国鲮。从泰国引进。头部扁平短小,吻钝口下位,略呈弧状。唇边有一圈凸起的小肉瘤颗粒,须两对,鳞片中等大。体为青绿色,腹部灰白色。多数鳞片有红色半月牙斑纹(这是与麦鲮最明显的区别),眼与鳍为红色。生活在水底层,游泳能力强,善跳跃,喜活水。水温7摄氏度以下易被冻死。以有机碎屑、藻类以及水生植物为食,也喜欢麦麸、米糠及配合饲料。生长速度快,在精养鱼塘,1年可长到8两,2年可长到3斤。在水库中,1年可长到半斤,2年可长到1斤半到2斤。
3、麦鲮 (我们讲滴白鲮)
原名麦瑞加拉鲮,又名墨鲮、加拉鲮。1982年从印度引进,是印度的主要养殖鱼种。体型很像草鱼。体呈梭形而略侧扁,头较小,口下位,口裂呈弧形,吻圆钝,有须两对,鳞片中等大。体色上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以外的其他各鳍末端均为赤红色。生活在水底层,喜活水,善跳跃,抗寒能力略强于土鲮,水温在6摄氏度以下会被冻死。摄食浮游植物中的蓝藻、绿藻、丝状藻类和微小的水生植物以及有机碎屑。生长速度快于土鲮。在精养鱼塘,1年可长到半斤,2年可长到1斤,4年可长到2斤半。在水库中,1年可长到3两,2年可长到6两,4年可长到1斤半,6年可长到2斤半。(柳州水库水肥一年基本一斤多)
还有一些跟鲮鱼相近的品种,常被误认为鲮鱼。
1、红眼鳟
又名赤眼蹲、红眼鱼、狗鳟。外形似草鱼和麦鲮。具2对极短小的须。眼上个部为红色,体侧及背部鳞片的基部具黑斑。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中下层。主食水草。生长较慢,3年可长到8两。体中等大,最大可长到4到5斤。(十年前在来宾城厢河边炸鱼,得过12斤滴)
2、麦穗鱼
又名罗汉鱼。头尖,略平扁。口上位。无须。背鳍无硬刺。生殖时期雄鱼体色深黑,吻部、颊部出现珠星。为江河、湖泊、池塘等水体中常见的小型鱼类。生活在浅水区。杂食,主食浮游动物。
3、石鲮 (肥仔鱼,油鱼)
原名纹唇鱼,又名土狗鲫,砂鲮,假鲮。 体侧扁,腹部圆,头短,吻前突,口小,下位,马蹄形。唇发达,与上下颌分离,在两侧向外翻卷,露出唇内面明显的斜条形皮质纹褶;下唇中部的内面皮褶断成多列的尖形小乳突。下颌具角质薄锋;须2对,颌须稍长。背鳍无硬刺,基部较长,尾鳍分叉。体灰白色,背深腹浅,体侧中间从头到尾有一不很明显的纵向黑纹。喜居小河溪流,也可在静水中生活。常见个体长8到16厘米,重半两左右。
4、五涧鲮 (字个红花电站下面好像蛮多两指滴,没晓得是字个咩)
原名叶结鱼,又称九涧鲮。体长,侧扁,背部隆起,腹部平。吻稍钝。口下位。唇厚、肉质,下唇3叶,中叶狭长,极发达,后缘超过口角线。须2对,吻须细弱或退化,颌须较长。背鳍硬刺粗壮,后缘具强锯齿,背鳍前有平卧倒刺。尾柄略细。尾鳍深叉。体侧有5条垂直黑条纹,大个体不显。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清水激流和多石河溪的深水处,常集群,健泳。食昆虫幼虫、虾和底栖生物。一般个体1到2斤。
5、白甲鱼
又称滩头鲮。体长,稍侧扁。头短宽,吻圆钝。口颇宽,横裂,扩展至头腹面的两侧。下唇仅限于口角。下颌外露,具角质缘。成鱼无须。背鳍刺稍粗,后缘具锯齿,分枝鳍条8。尾柄极细长。尾鳍深叉,末端尖细。生活在急流、底多砾石的江段,刮食藻类,以硅藻、绿藻为主。中等体型,常见体重半斤到两斤。
钓友们常分不清楚三种鲮鱼,很多人把“麦鲮”误称为“泰鲮”,并以讹传讹,实际上三种鲮鱼是有很大区别的。土鲮体型侧扁,靠近鳃盖的地方有菱形的蓝色斑纹。麦鲮体型更像草鱼,体圆长;而泰鲮体型更像土鲮,较侧扁。麦鲮体色以灰白为主;泰鲮体侧的鱼鳞有红斑。
红眼鳟体侧鳞片上有黑点;麦鲮体侧灰白,没有斑纹。石鲮既像土鲮又像鲫鱼,体型小。麦穗鱼体型像很小的麦鲮,闹窝很严重,常常是“黑漂”不中鱼。五涧鲮和白甲鱼常在清澈的流水中生存。
|